20571
3月16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对“泾川县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初验。
“泾川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保护修复项目”保护修复的文物是2012年12月31日泾川大云寺东侧宋龙兴寺遗址窖藏坑里出土的佛教文物。出土的一块铭文砖清楚地记载,此批佛造像瘗藏于“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距出土之日整整1000年。这个遗址意外发现后,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从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与发掘。
该遗址内涵丰富,发现了佛教造像窖藏坑、地宫、房址等众多遗迹。出土两千余粒佛舍利并佛牙佛骨及278件(组)佛像、菩萨像、天王、力士、沙弥造像和造像碑、经幢等文物。造像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宋,跨度达600百多年,材质包括青石质、砂岩质、陶质、泥塑,多有彩绘饰金,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历代泾川境内佛教造像演变及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探索宋代泾川佛寺发展及龙兴寺的历史沿革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引起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极大兴趣与广泛关注,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2015年5月,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对“泾川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做出批复。通过公开招标,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泾川县博物馆实施该项目。从2019年4月开始实施,至2021年10月基本完成,共修复文物238件,其中石质209件、陶泥质27件、瓷器2件,新粘接拼对41件。
为了实施好此项目,陕西文保院专家老师在遵循保护修复方案的基础上,凭借建设“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多年积累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石质溯源、超声波检测、加固实验、三维扫描、色度检测、脱盐检测等多项技术手段,按照既定的保护修复原则和技术路线,克服施工现场条件差、工作任务重、修复难度大等因素,历时三年对该批文物进行了精心清洗、拼接、加固、补全,有效消除了文物病害,达到了保护修复预期,使千年佛颜重新焕彩。
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馆员陈港泉,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亚军,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大国工匠”荣誉获得者马宇等文博专家应邀评审项目初验。甲方代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荭、顾文婷,以及乙方代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马琳燕、办公室主任王庆华、项目现场负责人田小平参加。
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汇报、查验项目资料、现场查看保护修复后的文物,经过质询与讨论,认为该项目符合方案要求,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前期研究扎实,技术路线合理,操作科学规范,保护修复效果良好。项目结项资料齐全,符合项目验收要求。同意通过初步验收。(特约记者 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