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6
崆峒武术——绚丽千年的非遗之花
——访中国崆峒武术研究会会长王镖
崆峒山,仙气缭绕,这里不仅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山间的灵气仿佛都融入了这门古老的技艺。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校园,采访了文武学校校长、中国崆峒武术研究会会长王镖。
在崆峒武校古朴雅致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的古籍上,容光焕发的王镖向记者娓娓道来崆峒武术的千年往事。这位身形矫健、目光炯炯的非遗传承人,指尖轻抚着一把古朴的崆峒大刀,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崆峒武术是崆峒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要全面研究它,就得从源头的广成子文化说起。” 他的话语中,满是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敬畏与深情。
溯源与定位:解码崆峒武术的基因密码
“要明确崆峒武术的话语权,就得先厘清它的源流与定位。” 王镖的手指在大刀刀面划过,目光坚定。在他看来,崆峒武术的起源和成派有三个不可动摇的关键点:起源于崆峒山,创始人为广成子;崆峒派武术成派于隋末唐初,第一代掌派人是飞虹子。
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 “空同之人武” 的记载,为崆峒武术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王镖坦言,多年来他带队走遍崆峒山周边的古刹、遗址,搜集到的碑刻、文献都印证着广成子在崆峒山传武的传说。去年在崆峒山隍城出土的一件唐代兵器残件,其形制与崆峒武术传统器械高度吻合,更让他对这一源流深信不疑。
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齐名,却有着独特的陇原印记。王镖解释道:“崆峒武术的内容元素融合了多元文化,是陇东大地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它涵盖崆峒道武的玄妙、崆峒禅武的沉静、崆峒派武术的原生特质,以及平凉民间武术的质朴 ——那些由农具、生活用具演化而来的兵器招式,至今仍在民间习练者手中闪耀着生活的智慧。
在崆峒文武学校的演武大厅,一群少年正在演练崆峒派基础拳术。王镖指着孩子们的动作说:“你看这招式里的沉肩坠肘,既隐藏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哲思,又体现了陇东人沉稳坚毅的性格。”他随手拿起一旁的由古老农具演化而成的兵器——小连枷,演示了几个攻防动作,“这兵器原是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后来演变成兵器,正是崆峒武术与陇原生活紧密相连的见证。”
四大分支与鲜明特质:陇原大地上的武术奇葩
“崆峒武术的四大分支,就像四朵并蒂莲,在崆峒山脚下绽放。”王镖起身走到墙上的武术图谱前,逐一介绍。崆峒道武脱胎于道家养生术,讲究 “以武证道”,如今学校开设的崆峒养生拳课程,便是其现代传承;崆峒禅武吸收了佛家禅修理念,动作中透着空灵与定力,崆峒派武术作为本土原生态武术,保留了最古老的招式技法,是研究陇东武术的活标本;而崆峒民间武术则像一条汇入江河的溪流,吸纳了外来武术精华,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色。
在学校的器械陈列室,王镖展示了一件造型奇特的“崆峒金刚虎抓”。“这就是‘天下奇兵出崆峒’的代表。”他介绍,崆峒武术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奇门兵器,这些由农具、生活用具转化而来的兵器,凝结着陇原先民的生存智慧。明末清初,平凉作为边关重镇,守关将士与百姓将锄头、扁担化为御敌武器,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兵器技法。如今,教练李文强带领的传统班,仍在传承着这些古老技艺。去年在兰州举办的非遗博览会上,平凉团队表演的“崆峒奇门兵器”,让观众惊叹于崆峒武术的奇诡精妙。
“崆峒武术还是最注重养生的武术之一。” 王镖指着练功场旁练习崆峒养生拳的学生说,这与平凉作为 “中华医祖”皇甫谧故里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学校与甘肃医学院合作,将中医经络理论融入武术教学,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的养生课程。
实体网络与推广普及:让非遗之花遍开陇原
“武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王镖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崆峒武术发展规划书格外醒目。里面对崆峒武术发展现状描述非常清晰,国际协会2300余名会员遍布全球,国内研究会1600多名会员形成覆盖网络,加上崆峒文武学校、养生辅导等机构,一张立体传承网已然成型。
在崆峒区的社区广场上,每天清晨都能看到教练曹淑静带领居民练习崆峒简化套路的身影。这是“四进”活动的缩影——自2009年以来,崆峒武术走进学校、社区、军营、机关,培养了大批爱好者。2015-2017年的“进校园”活动中,王镖亲自带队培训全市体育教师,如今平凉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上,崆峒武术已成标配。崆峒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表演的“崆峒少年拳”,还登上了全省校园文化节的舞台。
崆峒文武学校是传承的核心阵地。在这里,300余名师生践行着“励志重文、崇德尚武”的校训。学生马小龙来自定西农村,入学时性格内向,如今已是全省青少年散打冠军。“是武术让我找到了自信。”他擦拭着奖牌说,像他这样从学校走向专业赛场的学生已有3000余名。
对外交流与文化自信:陇原武术走向世界
“崆峒武术不仅是平凉的,还是陇原的,更是世界的。”王镖的书架上,摆放着与韩国、埃及、俄罗斯武术团体的合影。近年来,他带队出访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在首尔国际武术节上的表演让韩国观众迷上了“来自中国陇原的武术”;在法国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崆峒养生拳展示引发体验热潮。
去年,阿根廷国际崆峒武术协会会长张为民带着20名洋弟子回到平凉崆峒祖庭“寻根”。这些金发碧眼的学员在崆峒山上演练崆峒拳,成为一道独特风景。“他们不仅学招式,更爱听广成子的故事。”王镖说,崆峒武术已成为陇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守护根脉与展望未来:让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广成子文化是崆峒武术的根。”王镖最近正忙着筹备2025年“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崆峒武术大会中的“广成子与崆峒武术”国际研讨。在他看来,平凉的广成子、伏羲、西王母、皇甫谧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始祖文化圈,这是陇原文化自信的底气。
下一步,学校将依照崆峒武术发展规划书要求,积极汇报衔接,计划建设崆峒武术博物馆、崆峒武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等,系统展示从远古到现代的武术文物;与高校合作开设崆峒武术研究专业,培养高层次传承人;开发“崆峒武术+文旅”产品,让游客在崆峒山体验武术养生之旅。“要让更多人知道,陇原大地上有这样一朵璀璨的非遗之花。”王镖望着窗外的崆峒山,眼中充满期待。
夕阳下,崆峒文武学校的演武场上,师生们的身影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这朵绽放于陇原大地的非遗之花,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姜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