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S304线泾甘公路像一条纽带串联起陇东与天水、陇南的往来。为守护这条庄浪境内唯一的省道命脉,店峡道班在海拔2640米的关山脚下扎了根。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恶劣得近乎苛刻,一年里三分之二的日子被冬秋的寒凉裹挟,冬季零下25℃的低温,能把哈出的白气冻成霜花,把路面冻得裂开口子。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养路工苦、一天能吃一斤土。”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是当时道班工人的真实写照。原店峡道班班长文长泰领着全班职工,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凭着一双双铁手、一副副铁肩,开启了修路养路的征程。5公里的路面,要从6米加宽到8米,没有机械,就肩挑背扛,用竹筐运土、用钢钎凿石、用铁锨平整;没有遮阳挡雨的地方,就顶着烈日、淋着暴雨,日夜奋战在公路上。汗水浸透了工装,泥土糊满了脸颊,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可没人喊苦叫累——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公路平坦通畅,让过往车辆安全通行。那些用过的竹筐、铁锨、钢钎,后来都成了道班的“老宝贝”,竹筐上的磨痕、铁锨上的锈迹,都是岁月刻下的奋斗印记。

1988年秋天,一场特殊的“迎新仪式”让道班沸腾了。平凉总段配发的手扶拖拉机突突地开进院子时,工人们围着这个铁家伙又摸又看。从此,拖拉机不仅拉运砂石,更成了工人们的“班车”。尽管坐在车斗里依然要迎风吃土,但他们终于能在收工时,迎着晚霞唱起秦腔下山了。这台手扶拖拉机,见证了公路养护从纯人力到半机械化的转变,也成了讲述道班故事的重要“见证者”。


时光流转,公路不断升级,养护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新设备、新技术逐渐取代了过去的肩挑背扛。分散作业的小道班,慢慢整合为专业化的养管站,集中养护的模式让公路养护效率大幅提升。再后来,S304线省道改线,关山脚下的老公路渐渐少了车流,最后一批坚守在店峡道班的养路工人,依依不舍地锁上了道班的大门,下山奔赴新的岗位。

如今的店峡道班旧址静默在关山怀抱中,瓦缝间已长出青草,但那面记载着历年先进班组的锦旗依然挂在墙上。院子里,松树更加粗壮,拖拉机早已锈蚀,可那段用脊梁扛起公路畅通的岁月,却化作陇东公路网上最深的年轮。这些老照片里的笑容,这些老物件上的包浆,都在告诉我们:世上本没有路,是这些平凡养路工用青春踏出了通途。文长泰“不要国家一分钱”的誓言与行动,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模丰碑;他和工友们用脊梁扛起的,不仅是通向远方的公路,更是一个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路基。店峡道班或许已完成历史使命,但那盏曾经照亮关山夜色的马灯,永远闪烁在甘肃公路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