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让乡村“龙头”流出更甜的水——平凉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之四
    2025-11-11 09:21作者: 姜慧仁来源: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至:

    新传媒在线网讯(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慧仁)“以前天旱时,井里、河沟里的水根本不够用,洗衣做饭都得凑活,想搞养殖更是不敢想!”

    11月10日中午,看着自家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老庄村前庄社村民谷小利难掩激动。

    59岁的谷小利,生在村里也成长在村里,他说,小时候吃的水都在山里挑的,离家有五六里远,两桶水能有100多斤。来回要累出一身的汗,后来通上自来水,是定量供应,不够用也舍不得用,现在改造后的水更多更甜!

    谷小利的小儿子谷溪今年27岁,他在天津一家上市企业工作,娶了一个天津的姑娘,10月28号才结的婚。当时他还担心家里的水质不好,没想现在全改造好了。

    自从去年10月26日,该社供水改造工程全面通水,49户146名村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如今,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平凉市正用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汩汩清泉成为群众幸福感的“源头”。

    民生为基:小水管里的大幸福

    “现在水龙头一开,清水随时有,水量大、压力也足,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在老庄村前庄社,这样的喜悦成了村民们的共同感受。过去,受地理条件和设施限制,该村每逢旱季就面临供水短缺,部分村民甚至要到几公里外拉水。而这一困境的破解,源于平凉市对农村供水问题的高度重视——始终将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问题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把农村供水领域突出问题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重点整治项目,紧盯“用水难、水质差、管护弱”等热点难点精准发力。

    “不仅要让水通到家里,更要让群众长期用好水。”平凉市水务局副主任局长赵正鑫介绍,为确保供水工程“有人管、管得好、用得久”,该市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各村摸排需求,针对老庄村这类缺水村组,优先规划改造项目,从管道铺设到水质检测全程把关,最终让146名村民提前用上了稳定的优质自来水。目前,像老庄村这样受益于供水改造的村组,已覆盖平凉市多个县区,越来越多村民的“用水愁”变成了“水更甜”。

    高位联动:“双专班”织密责任网

    “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农村供水工程的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与责任落实的“同频共振”。全市创新组建“双专班”——由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牵头,联合发改、财政等七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统筹项目推进;市纪委监委同步组建监督专班,全程监督整治过程,形成“推进+监督”的双重保障。

    “我们不仅明确了‘做什么’,更细化了‘怎么做’。”市纪委监委驻水务部门组长杨生凌表示,为避免整治工作“走过场”,市县水务局联合纪检监察等8部门结合深化“三抓三促”行动方案要求,印发了平凉市农村供水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将任务拆解为工程前期、建设管理、运行管护3方面20项80条具体内容,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市纪委监委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整治进展,对重点问题亲自把关、亲自审定,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真正拧紧责任链条。

    质效并重:从“通水管”到“优服务”

    “工程质量是底线,群众满意是标尺。”在平凉市泾川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管道接口进行压力测试。该工程是平凉市2025年农村水利重点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惠及周边5个乡镇8.2万村民。据统计,2025年平凉市共开复工农村水利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9.10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91亿元,目前已完成1.43亿元;其中6处城乡一体化农村供水工程、2处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化提升项目、4处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项目,已覆盖受益群众66.94万人。

    为确保工程“建得好、用得久”,全市建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周期质量追溯机制,每一处管道、每一个阀门都有“责任标识”。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健全三项机制:通过“信、访、电、网”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推行“排查、交办、整改、销号、回头看”闭环整改,确保问题不遗留;每季度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商会,及时破解施工中的难点堵点。

    至目前,全市共摸排农村供水领域问题289个,269个已完成整改,30个正加快推进,真正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让“源头活水”持续流进农村群众的心田。


    责任编辑:淼淼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