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7

八月暖风携我踏入一方新的天地,原该充盈的喜悦与激动,却被一缕突如其来的凉意洇湿了眼角。抬眼望去,一片无形的“乌云”正缓缓下压,让本该色彩斑斓的校园失却了光彩,让本该活力迸发的角落染上了萧索,让本该昂扬向上的气息变得暮气沉沉。近七十载栉风沐雨的兴合庄小学,被厚重的尘土轻轻裹住,连通往梦想的天梯,似也被这层尘埃模糊了轮廓。面对城乡结合部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生源锐减的现实,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奋斗的目标又该指向哪里?曾经滚烫的热忱,仿佛正慢慢冷却成一地细碎的灰烬。
推开办公室的门,阳光穿透老旧的窗棂,在积了薄尘的桌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本该是八月雨后彩虹的模样,此刻却显得有些破碎。空气中的微尘在光柱里缓缓游弋,像被时光遗落的碎屑,默默诉说着这里被淡忘的故事。就在这片昏黄的光影里,我忽然瞥见办公室里那株唯一的绿植,正倔强地顶出一点新芽。那抹脆弱却鲜活的绿色,竟让满室的尘埃都成了衬托它的星屑。这一刻,我猛然醒悟:与其在凋敝中凭吊过往,不如在“废墟”上播种未来。

我们或许无法在规模上与“教育巨轮”竞速,但可以为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做一名虔诚的摆渡人。梦想的天梯,未必都要通向繁华都市的云霄,它更该深深扎根在这片滋养孩子们的土地上。思绪的种子一旦萌芽,便生出了近乎初恋的冲动——既然要做摆渡人,就得为每个生命备好能自由生长的沃土。这沃土,无关广厦千间,只关乎能否让童年的根须肆意伸展。于是,“厚植成长沃土,让童年向阳而生”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破土。我们所开启的,不只是一场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一份将校园完整归还给孩子的永恒契约。而这一切的起点,都绕不开一个问题:该如何让孩子们的眼里重新亮起星光?
要让孩子的眼里有光,必先让他们的心灵找到归处。当我发现孩子们总爱握着画笔,用色彩倾诉心事,用线条探索世界的粗粝与温柔时,便决心把更大的舞台交给这些稚嫩的双手。我们让校园的墙壁卸下灰白的“外衣”,变成孩子们挥洒想象的画布——他们笔下的星辰铺满墙面,绘出的大海漫过墙角,每一道斑驳的痕迹,都成了童年故事的注脚。从此,墙不再是冰冷的边界,而是会“说话”的风景;“兴趣”这位最好的导师,正以最柔软的方式,为孩子们开启认知世界的大门。我们亲眼见证着笔尖下的蜕变:从怯生生落下第一笔,到大胆泼洒色彩;从蜷缩在角落作画,到在整面墙上挥毫。当创意挣脱束缚,色彩便成了他们独有的语言,而他们眼里闪动的星光,正是对我们所有努力最好的回应。

要让孩子的眼里有光,更要让每个独特的灵魂都被温柔看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者先成为追光的人。我们开始重新学习“俯身”——俯身倾听孩子的絮语,俯身读懂他们的眼神,俯身走进他们的世界。后来才发现,教育最神奇的魔力,莫过于当你俯身靠近孩子时,最先被治愈的往往是自己。所以,我们不应只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童年的“守望者”。必须清醒地知道:当我们选择改变时,从来不是我们在“拯救”孩子,而是孩子在“拯救”我们——是他们用未经世俗污染的清澈目光,洗净了我们蒙尘的教育初心。
选择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莫大的勇气,是漫漫长夜里独自破冰的孤独航行,是站在更高维度对当下自我的重新审视。面对改变,我们难免会犹豫:是勇敢迈出第一步,还是逃避现实、选择“躺平”?是为了一时安逸,被网络上的消极情绪裹挟而退避三舍?每当这时,都该问问自己:最初的教育初心去哪里了?活着的意义,难道只是在舒适区里重复消磨时光吗?
其实,“初心”从未走远,它只是被现实的尘土暂时遮盖,就像那株在尘埃中探首的绿芽,默默等待着破土而出的勇气。而选择改变,恰恰是为了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每一次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每一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对初心的擦拭与唤醒。

如今再漫步兴合庄小学的校园,清脆爽朗的笑声取代了往日的沉寂,轻盈欢快的步伐点亮了每个角落——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诉说着教育的力量。每当清晨,看着孩子们奔跑着涌入校园,听着他们的笑声像风铃般在走廊里回荡,我便知道:我们已经在这片沃土上,种下了最珍贵的星光。
暮色四合时,我又看向办公室里那株迎接我的幸福树,新抽的绿芽轻轻摇曳,仿佛在提醒我: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打造完美的环境,而是在不完美中守护生长的勇气;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是复制标准化的“精英”,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夕阳渐渐西斜,桌台上的斑驳光影悄然移位。我轻轻拂去桌角的积尘——不是要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是要为新的故事腾出书写的空间。我坚信,这里终将重新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成为一片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童年沃土。
(作者:唐鹏程 平凉市崆峒区兴合庄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