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温存林:痴心彩扎灯笼半个世纪
    2024-02-24 11:16作者: 郭惠民来源: 新传媒在线网
    分享至:

    新传媒在线网讯(郭惠民)手工灯笼历经了千余年时光荏苒,种种形态皆出自灯笼艺人之手。 甘肃平凉艺人温存林扎制的莲花灯笼色彩鲜艳、轻巧美观,深受群众青睐,小孩喜欢。温存林把祖传扎彩灯手艺传承下来,源于“温记灯笼”第三代传承人的他有一套扎彩灯的“传家宝”。

    甘肃崆峒山下,彩扎灯笼远近闻名,已传承200余年。平凉城“彩扎灯笼第一人”,当属温存林。

    2图说:.2024年元宵节前,甘肃平凉市彩扎灯笼老艺人温存林扎制莲花灯笼。DSC08056.JPG

    一套木轴花筒,一把剪刀,几根竹篾,几张彩纸,靠着这四样,75岁的古稀老人温存林扎了48年灯笼。

    莲花灯、猴擀面灯、吉祥兔灯、石榴灯、蟾吐金元宝灯、红草莓灯……走进甘肃省平凉市文化街居民小区温存林的家,客厅里墙壁架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随手拿起每一盏彩色灯笼都让人爱不释手。

    莲花灯笼是“温记彩灯”中每年必扎的传统灯笼,对花瓣用纸很有讲究,选用薄、轻而且透光性好的纸扎彩灯。温存林一边粘莲花灯的花瓣,一边介绍着制作工序:“手工彩扎传统灯笼制作工序繁多,要经历七道工序,粘五层花瓣,大莲花灯要粘128个花瓣,小一点的莲花灯要粘56个花瓣,复杂一点的猴擀面灯、六牙西瓜彩灯有13道工序。”

    从选择扎彩灯的竹子、划竹篾、绑架子、染纸、糊纸、绘画、贴字到成型完工,全由他自己一个人亲力亲为。

    一个木轴花筒,一项祖传手艺,他坚守半个世纪

    温存林出生在华灯世家,从七十年代初每年腊月跟着父亲学扎灯笼。16岁就到平凉红旗印刷厂当学徒,两年后参军入伍,复员后,被正式安排在平凉红旗印刷厂,成为一名印刷工人,这一干就是40年。成天和裁纸、印刷、装订打交道,也让他对彩扎灯笼情有独钟。真正上手扎彩灯,是1981年单位和水泥厂举办的元宵节赏花灯猜谜语活动。

    温存林老人给记者讲起了扎彩灯的往事和传统灯笼的变迁。“那是五十年的春节前,我在父亲指导下,给平凉地区文化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猜灯谜晚会扎灯笼,从此对扎彩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我第一次扎灯笼,从备料到制作足足用了一周时间,在竹子选材、花纸样式设计,都力求精致。”

    过春节耍社火闹元宵,温存林都少不了扎彩灯。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不仅要扎花灯,还要设计新图样,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经他手工扎制而出的各式灯笼不计其数。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温记灯笼”在平凉城销售很火爆,腊月里是手扎灯笼最繁忙的季节,先一天扎的彩灯第二天上午被客商全部买走,温存林回忆说,那些年他和父亲每年都要扎1600-1900多盏灯笼。

    从艺以来,温存林对制作彩扎灯笼最深的感受是“手艺是‘磨’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子产品普及,电子塑料灯笼出现在每年正月的花灯销售市场,电子灯笼以好看耐用深受购买者的青睐。温记手扎灯笼开始走入销售低谷,由火爆走向萧条。但温存林还是坚守着扎灯笼不停歇,他调整了扎彩灯思路,凡是每年市区文化馆通知的彩扎灯笼展示展销,他都积极参加。

    一盏小小的手扎灯笼,凝聚着艺人颇多心血。能把这门手工艺坚守下来,除了持之以恒,长年累月的坚持,源有一套压制莲花花瓣的制灯工具——木轴花筒, 是从温师傅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这两件“宝贝”陪伴着温存林传承彩扎灯笼的岁月。“这是我家祖传的,我记得从爷爷那辈儿,就一直做彩扎灯笼。到现在,我也做了快50年了。” 温存林向记者展示他扎彩灯的“传家宝”。

    一盏手扎彩灯,一部温记电影,他扎彩灯不停歇

    一盏灯笼一个故事,扎彩灯代代传承。祖父和父亲手里,都是扎些莲花灯、甲甲虫灯,西瓜彩灯、猴擀面灯等。

    一个木轴花筒,几根竹篾,几张彩纸,这扎彩灯手艺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大有学问,讲究心手合一、眼到手到,扎紧绑牢。每一盏灯笼扎成,无不饱含着匠人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温存林看来,“扎彩灯的竹篾太厚则灯笼硬,容易被折断;太薄则灯笼软,没有精气神。最关键的这几步,需要悟性与自己细细琢磨。”

    随着技艺的熟练,手中的竹子枝条自然会更加“听指挥”,呈现的作品也会活灵活现。

    “绑扎活儿做得好,成品才能惟妙惟肖。”温存林在扎彩灯中体会到了工匠精神。

    说起第一次参加平凉市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展览,至今温存林仍然记忆犹新。那是1986年,平凉地区文化馆负责人找到温存林,让他扎一盏大莲花灯和18盏小莲花灯笼参加全地区非物质文化展。经过精心设计、精细制作,一米高的莲花彩灯很快在他手中成型,参展获奖后,被文化馆收藏。

    凭着对传统彩扎灯笼的热爱,温存林秉承工匠精神,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一盏手工扎制的五颜六色彩灯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赏心悦目。

    常说一纸情深,一旦和扎彩灯结缘,就停不下来。每一盏彩扎灯笼,都是温存林对元宵佳节的祝福与赞美。

    2017年《温记灯笼》的视频影像入围第六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此后,温存林老师傅在自己制作成的每一盏彩灯上都加盖“温记灯笼”的红色印章,并为每一位购买彩色灯笼的客户赠送一支红蜡烛。

    说起这些年被市文化馆、红旗印刷厂、电信公司、供电公司等单位邀请去扎彩灯的往事,温存林如数家珍。

    微信网名“冲锋浩”的平凉籍现役军人,在网上看到《温记灯笼》电影短片后,2022年在春节探家期间专程拜访温存林老师傅,订做了两盏莲花灯笼带到广西边防部队。在当年广西边防部队举办的第十四届“我邀明月颂中华” 中秋节文艺晚会亮相后,惊艳了现场观众,也让边防部队的军人们大开眼界。

    数十年来,温记彩扎灯笼,成为古城平凉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每年国庆节过后,温存林就列出一份扎灯笼的材料清单:莲花、猴擀面、红草莓、金蟾吐钱灯笼......开始准备扎彩灯材料和造型设计,绑骨架、染纸、压制做莲花灯花瓣、糊纸、贴字,手扎彩灯不停歇。

    今年元宵节来临之前,温存林老师傅在原有传统莲花灯笼的基础上又创新制作了草莓灯、蝎子灯、石榴灯、松鼠灯4个种类的灯笼,再加上原有5个种类的传统灯笼,以9个种类的彩灯欢庆龙年元宵佳节。

    一个人的念想,一个人的守望,他扎彩灯只图个乐呵

    在红旗印刷厂当工人40年温存林,业余爱好扎彩灯近30年。2004年,温存林退休。从此扎灯笼成了他的“主业”2006年,老伴去世,扎灯笼成了温存林一个人的活计,一个人的守望,一个人的传承,一个人的念想。他又拿起搁置多日的扎灯工具木轴花筒。

    这些年,年过古稀的温存林还赶了一回时髦——学摄影、拍短视频、玩微信。

    每次遇到美景,温存林都会用手机拍下来,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他还专门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经常发布一些扎灯笼的照片和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温记灯笼。

    扎彩灯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了枯燥,才能扎出精致的彩灯。

    这些年,每到正月,来温存林家观赏花灯的、买灯笼的、摄影采风的、拍照合影的、网红主播现场搞直播的络绎不绝。就连温师傅的手机一下子都成了热线电话,正月十五前,温存林家门庭若市。

    小朋友挑着选好的莲花灯、猴擀面灯、金蟾吐钱灯、红草莓灯笼全凑了上来,围了一圈,一齐喊出‘新春快乐’的祝福语,温存林完全沉浸在过春节的喜庆氛围中。”

    “说说笑笑会朋友,欢欢喜喜过春节,热热闹闹庆元宵。我扎彩灯这么多年,就图个热闹、欢乐、吉祥。”温存林开心地告诉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

    “眼前这几盏‘红草莓灯’‘蟾吐钱灯’‘猴擀面’灯笼都是别人提前定制的。这些年,微信视频、电话、上门找我做彩扎灯笼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彩扎灯笼了”。温存林很欣慰地告诉记者。

    买彩灯赠送红蜡烛,温存林已坚持了13年时间。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每年选择购买温存林的彩扎灯笼。

    温存林创新制作了“蟾吐钱灯”“蝎子彩灯”彩色灯笼,参加了平凉市、崆峒区文化馆的元宵节期间非遗物质产品展示展销会,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温记灯笼”这门传统手艺,喜欢上购买手扎彩灯。

    责任编辑:袁守月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