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都市生活 > 文化教育 > 正文
    惊艳时光的戏服 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2021-12-21 12:04作者: 佚名来源: 平凉日报
    分享至:

         留住记忆,守护非遗。刻在我们DNA里的不仅仅是一道家乡菜,一句家乡话,还有戏曲、民俗等文化传承和记忆。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我国文化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印记。百年前的戏服有怎样的华彩?一代代的戏曲人如何追梦?戏曲舞台上都有哪些道具?在平凉德韵戏曲展览馆中,市民可寻找到答案。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穿越百年,依然有那份独特的华彩。黄蔚林 摄

         平凉德韵戏曲展览馆成立于2019年6月,是由平凉十中与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公益性戏曲展览馆。藏品由国家一级演员蒲虎勤和他的父亲历经两代人数十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展品从明末到当代九十年代,跨越400余年,有馆藏5000余件,展出有戏曲文史资料、皮影、木偶、大戏男女服装、灯光布景道具、现代戏、字画、剪纸、脸谱绘画体验、明清精品展室等10余个展馆3000余件(本)戏曲舞台实物。

        一个展览馆,一部璀璨的中国戏曲史。

        惊艳时光的戏衣

         水袖挥动、霓裳翻飞、美目流盼、无限风情……戏服是穿在人身上的故事,成就了一颦一笑,也蕴含着每个角色的信念与坚持。

         平凉德韵戏曲展览馆明清精品展室里,展出的跨越400余年的风格独特的戏服,涵盖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有蟒袍、裙袄、斗篷、开氅,还有云肩、官服、龙套衣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中国美学的强大张力。在戏服的意蕴中品读斑斓多姿的戏曲文化,品味传统文化的山高水长,是怎样一段让人目眩神迷、心醉神驰的文化旅程。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明末清初金龙白蟒。黄蔚林 摄

        展室里,明末清初的一件白龙蟒戏服耀人眼目。戏服质地为丝绸,用金丝线绣制,胸前是两条立龙戏珠,后背一立龙盘踞中央,有稳坐泰山之势,双袖各有行龙吐珠自由飞翔,袖口立龙盘口,下摆深蓝色勾边,内里镶嵌着寿字牡丹及各种吉祥花卉,左右摆绣有“万字不到头”图案,江水之中四朵富贵牡丹绚丽绽放,寓意四季平安。“这件戏服堪称为绝版,虽说有历经沧桑之感,但仍不失几百年前的华丽精美、富丽堂皇之魅力。”蒲虎勤向记者介绍道。

        清代纯手工黑蟒在平淡中见惊奇,这件黑衣非比寻常,十条龙为稀有的手捻金(缠金线)绣制。“手捻金是把黄金打成金箔,经过好多种工艺后,裁成头发样的细丝,再将丝线绕上去,形成金线,根据龙袍上面的纹路,攀到纹路上,所以也叫攀金线。”蒲虎勤讲述着其绣工的贵重和繁复。这件蟒袍配以如意祥云、蝙蝠、仙鹤、花篮等吉祥纹样。下摆海水江崖和立水,寓意江山永固,福山寿海,国泰民安,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向上精神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绣工精湛的戏服。黄蔚林 摄

        蟒袍之外,还有“靠”这个戏曲衣箱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服装。“靠”也就是甲衣,是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高级将领所穿。

         一件明末清初三蓝绣捻金黄靠鲜亮唯美,其上的金龙和寿字是用手捻金绣制。这件黄金靠再配以焰火、云朵、花朵、虎头、铁片(亮片)等吉祥纹样,着力体现戏曲人物的刚烈、威武,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的“戏韵之美”,一针一线都深藏着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美学素养。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美的张扬的戏服。黄蔚林 摄

        这些戏服以“美”为目的,强化符号、提炼装饰、高度写意,完成了高于生活的艺术演变。在蒲虎勤的眼里,每一件精美绝伦的戏衣,都在诉说着伶人往事,那倾倒众生的戏,染尽悲喜的衣,凝聚种种人生的梦想,延绵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蒲虎勤向观者介绍民国盘银丝线绿靠。黄蔚林 摄

         为了淘戏衣,蒲虎勤全国各地到处奔波,是各地古玩市场和老戏剧艺术家中的常客。打交道多了,大家都帮他留意。一次,他打听到山西一农民家中收藏有清代的戏衣,立即坐车千里迢迢赶去,不料那位农民已外出,他苦苦等候3天,才等到了那位农民回家。没想到他拿出的戏衣因为保存不善,破破烂烂,已经无法修复。“好多次无功而返,也有好多次得偿所愿,寻找戏衣的过程,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热爱也越来越深挚,当那些岁月深处的戏衣在我眼前大放光华的时候,那种幸福感难以言喻。”蒲虎勤说。

         戏曲文化在这里传承

         将皮影、提线木偶、秦腔等文化元素组合,汇聚成一台台精彩的小戏,展示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是戏曲展览馆的创新之举。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皮影戏声声动人。黄蔚林 摄

         参观中,只见戏曲表演艺术家一边操纵着皮影或木偶,一边巧妙地运用提、挑、抡等手法,娴熟地完成了戏曲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表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唱腔、道白全是地道的秦声秦韵,将游客的目光牢牢抓住了,一次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喝彩声。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一方小小戏台上演人生百态。黄蔚林 摄

          在戏曲文史资料展馆,民国前后期的老剧本、书籍、杂志、报刊、画册、戏单、戏票等以实物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精美展示,让游客对戏曲文脉以及地方剧目的种类有了直观了解。这些纸质文档展现了一代代戏曲人对戏曲艺术的坚守和追求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唤起人们对戏曲的历史记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蒲虎勤向外国友人介绍皮影道具。(资料图)

         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的剪纸、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等藏品,每一样都有着丰富内涵,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增添无穷的乐趣。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记者体验戏曲头饰。黄蔚林 摄

         沉浸式的戏曲体验给了游客独特的感受。真实剧情场景、剧情人物的戏服、发饰、鞋子,穿戴上后让人身临其景,乐在其中。戏里戏外的体验,让游客感受到方寸舞台上的人间百态,那其中有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人生际遇,让人为戏曲艺术的魅力而动容。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墙上手绘的脸谱生动鲜活。黄蔚林 摄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戏曲舞台上的光影、云雾由这些机器营造。(资料图片)

    惊艳时光的戏服,藏在平凉的戏曲展馆里……

          体验面具后的百味人生。黄蔚林 摄

          戏曲展览馆开馆以来,接待外国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团体和广大学生两万多人,填补了平凉市戏曲领域的空白。展览馆有戏曲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同时也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紧邻着展览馆的是十中的戏曲班,一群热爱戏曲、激情洋溢的孩子,肩负着戏曲前辈的期许和众望,传承着唱念做打的文化和情怀,以这里为起点,学习戏曲,梨园追梦,只为将这门艺术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视觉传媒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