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9

新传媒在线网讯(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慧仁)11月14日,清晨的阳光渐渐漫进泾川县荔堡镇的刘山村,76岁的白拴菊站在院角的柿子堆前叹气。3亩半的柿子田里,40余棵老树枝头还坠着半树橙红,新摘的果实堆成一座“红火山”,饱满的果肉透着蜜色水光,本是一份甜香的收获,却成了压得老人喘不过气的重担。
这份焦急,随着积极各级部门与村镇的努力帮助,最终化解。前一日,平凉人民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栏目里“请帮忙解决柿子销售的急难愁盼”一条留言,让白拴菊心里的着急得到响应。
当这条留言被市“三抓三促”行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发现后,工作人员当即开始联系市农牧、商务部门及荔堡镇政府,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部门“抢收”行动迅速启动。
“知道情况后,我恨不得自己掏钱买下来!”14日清晨,当记者与市“三抓三促”行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社会意见监督办理组的郑伟伟来到荔堡镇时,镇长杜小伟的话语里满是急切。

当即,他便引领记者来到老人家的柿子园子里。“全镇柿子种植较少,品种老化,老人又缺少市场信息,这才出现销售困难。”杜小伟表示,这些柿子不仅要卖出去,还要卖个公道价。
11月14日11时,恰好有采购商上门收购,白拴菊拿着一份销售清单深怀感叹地说:“今天卖了500多斤!”
告别时,杜小伟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得想办法帮助农户改良品种或者转种其他优良作物,帮助打通销路,不仅要帮白大妈解决眼前的难题,还要给全镇零散种植户找条长久的市场销路,决不让村民的果子烂到手里。
枝头的红柿还在阳光中闪耀,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帮扶行动还在持续。
16日上午,记者发稿前再次联系刘山村支部书记苏宏社,他告诉记者:“您放心,剩下的柿子我们已经联系了采购商,他今天来村,我们组织人采摘,能够全部售完。”

采访感言: 橙红的柿子堆成“火山”,曾是压垮七旬老人白拴菊的重担;如今这份甜香收获顺利变现,成为映照为民初心的暖光。泾川县荔堡镇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柿子“抢收”行动,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执政温度,为“三抓三促”行动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村民的焦急,源于3亩半柿子的销售无门;而问题的化解,始于一条政民互动栏目的留言。从市“三抓三促”办公室的敏锐捕捉,到农牧、商务部门与镇政府的快速联动,跨部门协作的效率,让“群众急难愁盼”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困境。镇长杜小伟“恨不得自己掏钱买下来”的急切,更让我们看到基层干部把群众事当自家事的真情实意。

解决问题的速度,彰显为民服务的力度。从留言响应到采购商上门,短短一天时间,500多斤柿子成功售出,剩余果实也有了着落。这种“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打破了“部门壁垒”的桎梏,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的命题。更可贵的是,当地没有止步于“救急”,而是着眼“长效”——计划改良品种、打通销路,让零散种植户不再面临“果烂枝头”的焦虑,这份长远考量,让民生保障更有厚度。
枝头的红柿仍在闪耀,帮扶的行动仍在延续。这场柿子销售风波的解决,不是偶然的个案,而是各级部门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当政民互动渠道保持畅通,当干部心中装着群众,当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再小的民生诉求都能得到重视,再难的急难愁盼都能找到解法。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村民困难解决后的笑容,显示着为民服务的价值。唯有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用快速响应回应诉求,用长效举措化解隐患,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让每一份“甜香收获”都能稳稳落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