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0
夏日的阳光穿越山村的晨雾,洒向灵台县龙门乡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代家庄村。林间地头,映照着一张张黢黑的脸庞,那其中笑得最灿烂的就是村里的种田能手李双学。
自幼在山里长大的李双学已经习惯了山野中的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的躺和卧,也习惯了习惯了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淳朴民风,更习惯了守着他口中的“一亩三分地”的小日子。
李双学的事业就是种地,他的希望也种在这片深厚的黄土地里。他非常熟悉代家庄哪块土地深,哪块土地浅,哪块土地肥,哪块土地贫。他能忘记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却不会忘记哪片地里种了什么庄稼。他在长沙读大学的女儿李芳芳说,父亲的命是属土的,他离不了土,也离不开这片生他养他的这片黄土地。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李双学为了让土地肥沃起来,他和妻子谈艮梅常常会天刚亮就起床,先是用牛车常用会天刚亮就起床,先是用牛车、后是用三轮车装上一车又一车肥料拉到地里,再用铁锹撒开,农村的肥料都是牲口粪便积攒而成的,气味很难闻,但种地的人却把它们当做宝,日复一日,土地变得松软了,肥沃了。
2022的秋收,李双学80多亩玉米全是用机械收割的,玉米长得好,收得快,这让李双学开心一秋天。他说,以前秋收,我们都要一个个用手掰,还得剥皮,再装袋扛到地头,倒进三轮车上。回到家后又一个个扔到木架子上晾晒。
这个活说起来轻松,但让好多的年轻一代感觉是又累又怕。
李芳芳说:“小时候我干过这农活,每次扔完玉米后,胳膊总是酸痛,到第二天感觉都快抬不起来。”但是李双学两口子却依旧如常,不知道疼,也不知道累。秋忙过后,就是无休止地剥玉米,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子拿下来,再用手剥成玉米籽。长年累月的劳作,让52岁的李双学落下了腰疼、肩疼的毛病。但看着屋里那一袋袋粮食,李双学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0年,家里卖光了牛羊牲畜,李双学决定加大种地面积,种了12亩玉米,加上7亩左右的胡麻、麦子等其他农作物一共20亩左右。
2012年,全国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无数个像李双学这样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转折。生活条件的改善,扶贫政策的帮扶让李双学对种地的热情更高了。到2019年,代家庄村在平凉日报社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支持下,终于将载了几辈子贫困帽摘除了。这时,李双学也将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90亩,自己买机械,学开拖拉机,学着耕地璇地,一头扎进玉米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他从一个贫困户变成玉米种植大户。
2018年,李双学流转土地、整治撂荒地80亩,全都种上了玉米;2022年村里实施高标准梯田整治工程,整治梯田2700亩;李双学有地种植玉米了,他种了90亩;2023年,高标准梯田整治工程完成,李双学机械作业技术成熟,又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亩。
“好想种上500亩!”自从李双学学会了机械作业,本事也见涨了,种玉米劲头与信心也变大了,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好日子来了。
李双学有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娃,已经成家有孩子,在外地工作;小女儿学习优秀,在长沙读的大学,现在已毕业工作,看到老两口还这么拼命种地,孩子们都心疼。
“我们都劝说过,这都累了一辈子了,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但是他不听。”
如今,李双学依旧在地里忙,今年李双学将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20亩,一下子女让子女震惊了,虽说心疼他的身体,怕他吃苦受累,但也能够理解,他们知道务了一辈子黄土地的李双学每次的决定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李双学除了是玉米“大户”,还有很多“散户”,其院子、小菜园里种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各种各样的菜就是他的散户,看到回乡的儿女穿梭在菜架里,搜寻着他种的各种纯天然美食,李双学常会露出一种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别看只有这几分地,我什么菜都有,每年种的菜都吃不完!”
年过半百的李双学辛勤地耕耘着,一边享受种地的乐趣,一边享受丰收的喜悦。
一路走来,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数不清的日夜和手掌的老茧、指甲缝中的泥土。他就像一个终会老去的英雄,接受着这岁月馈赠的苍颜华发,却也让他在这小小的山村与自己无比宽阔的人生世界里熠熠生辉。(平凉日报记者 姜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