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深化“三抓三促”行动|“两年三茬”:黄土地的丰收密码
    2025-07-05 18:18作者: 姜慧仁来源: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至:
      图1:千亩芹菜长势良好。.jpg

    图为:千亩复种芹菜长势良好。

    新传媒在线网讯(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慧仁)在平凉这片陇东黄土高原上,一场关于土地的“效率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国家战略下,平凉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部署,以“两年三茬”复种技术为突破口,将传统的一年一熟农田,变成了“三季轮作、四季生金”的丰产田,用科学的力量解锁了向土地要效益的丰收密码。

    突破传统:旱塬上的“双份希望”

    在灵台县蒲窝镇韩家洼村的陇东旱塬区“一年两熟”粮油作物育苗示范区,整齐排列的育苗盘如同绿色方阵,甜玉米与荏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生机勃勃。“以前种完小麦,土地就闲置了,现在麦收后还能种玉米和荏,一年能收两季!”该村任家湾社的董红科一边给幼苗浇水,一边难掩喜悦。

    曾经,受干旱气候和传统种植习惯制约,平凉多地农田只能“一季闲”。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变化和育苗技术突破,当地农技人员大胆创新,摸索出小麦收割后移栽玉米和荏苗的“一年两熟”新模式。从5月8日整地育苗,到7月移栽,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经过精准测算。“这些种苗能满足1200亩荏和600亩玉米的移栽需求。”市农技站站长何鹏举介绍,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全年“不打烊”。

    数据印证着模式的成功:每亩种植玉米4000株,亩产1300斤左右,产值约1400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比传统种植增加580元。更重要的是,复种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

    图为:抢收复种。

    精耕细作:三大领域的丰收密码

    麦(油)后复种杂粮豆类:良种+科学管理

    在泾川县,农户张明的糜子田曾是“试验田”。去年,他尝试种植陇糜9号,“这个品种抗旱性强,一亩地多收近百斤!”这背后,是平凉市围绕杂粮豆类复种建立的完整技术体系。从精选平荞7号、甘荞2号、中黄30等良种,到抢时播种、合理密植,再到物理、生物、化学结合的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智慧。崆峒区农技中心主任何立自豪地说:“科学管理让杂粮豆类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产量显著提升。”

    麦(油)后复种油料(饲草):多元发展促循环

    崇信县黄寨镇养殖大户李小刚的牛场旁,一片燕麦草随风摇曳。“以前买草料成本高,现在自己种,省了钱还能保证质量。”他尝到了复种饲草的甜头。平凉市推广紫苏、燕麦等油料饲草复种,不仅丰富了种植结构,还推动了种养循环。紫苏4月育苗、7月移栽,农户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麦(油)后复种蔬菜:品质优先赢市场

    走进庄浪县蔬菜种植户刘芳的大棚,鲜嫩的辣椒长势喜人。“现在行情好,不愁卖,价格还高。”从品种筛选到科学施肥,从精准播种到精细管理,平凉蔬菜复种紧扣“品质”二字。静宁县蔬菜基地负责人表示,通过精细化管理,蔬菜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强,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

    图为:复种玉米。

    未来可期:土地上的“无限可能”

    “‘两年三茬’是向土地要效益的丰收密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彦壁表示,如今,平凉市“两年三茬”复种技术已推广至万亩农田,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更构建起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从传统旱塬到现代农业样板,这片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这把“丰收密码”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让平凉的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包婷婷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