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颇有年代感的家属楼里,书记握着老何的手,送上了节日的问候与祝福。“老何,重阳节快到了,我们代表单位来看望您,感谢您为公路事业打下的坚实基础,您永远是我们的骄傲。”阳光洒满客厅,关切地问起他的退休生活、身体情况和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老何笑着让我们放心,说单位总这么惦记着他,心里暖和得很。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过去。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最朴素的言语,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
他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路就是命令”。 1986年他担任班长后,肩上的担子重了,劲头也更足了。他讲起2006年酷暑,在省道202线上进行稀浆封层,他病到说不出话、咽不下饭,却硬是撑到工程彻底结束才肯离开。这并非特例,而是他27年养路生涯的常态——永远是第一个起床,叫醒贪睡的年轻人;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地,总结当天,安排明天。

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养路工”的责任。 这责任,在2008年春节前那场连续二十多天的除雪战斗中,化作了年夜饭的缺席。当别人在家团圆时,他正带领工友抢通罗汉洞坡道的最后一段冰雪路。“路平了,心就安了。”他简单的一句话,重若千钧。

他也让我们看到了,奉献背后真实的重量。 谈及家庭,他眼神里有不易察觉的愧疚。他的妻子双腿残疾,家庭负担极重。在春季油路修补的大忙季节,妻子在西安做手术,他仅在医院陪伴了几天,待手术一结束,便又匆匆赶回单位。他甚至把去兰州领受“五一劳动奖章”也当作一次“出差”,刚出会场就马不停蹄地返回,立刻投身到“五一”保畅的工作中。他把对家人的亏欠,深深埋在了每一寸平整的路面之下。
听着这些具体细微的故事,我们眼前的不再只是一位安坐的长者,更是一面移动的旗帜,一个在骄阳下、风雪中,用身体力行诠释着“铺路石”精神的鲜活榜样。

临别时,他握着我们年轻人的手,目光殷切:“你们现在条件好了,有知识,有技术。但别忘了,路是靠责任心‘养’出来的。要戒骄戒躁,把心沉到路上去。”
那一刻,我们感到手中仿佛接过了一把无形的“铁锹”。它承载的,不仅是甘于吃苦的坚韧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更是一份如何将平凡岗位做到极致的信念与担当。
路,在窗外不断延伸。而守护它的故事、精神与滚烫的初心,正郑重地交到我们手中,等待我们这一代人,去续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