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
新传媒在线网讯(姜慧仁)“滩涂地里产出了‘黑黄金’。”采访中,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干部李博热情介绍,在当地养癞蛤蟆是致富的好项目!
蟾酥是中医中的名贵药材,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31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医用价值极高,有“黑黄金”之称。
花所镇紧扣平凉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和“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任务,以资源引项目、兴产业、促集群,引导利用泾河治理新增的滩地发展蟾蜍养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铺就了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种养结合:探索产业发展“新技术”
蟾蜍是水陆两栖动物,喜湿、喜阴。两年前,花所镇引进甘肃九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试点“蟾蜍养殖+高原夏菜种植+玉米种植”种养结合模式,形成了种粮养蟾、种菜养蟾的“新方法”,通过一田多用,实现一地多收,每亩套种玉米等作物0.5亩,饲养蟾蜍1.5万只,综合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
“平凉特别适宜蟾蜍养殖。”塔山蟾蜍养殖基地技术员张磊介绍,目前推行的种养结合模式,不仅为蟾蜍打造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蟾蜍驱虫,排泄物提供了天然的营养肥料,让农作物更加环保,品质更加优良,优良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让这里养殖的蟾蜍所产的蟾酥提纯率可以达到12个点以上,比行业标准提高了70%,纯度高、品质优,基地被国家药用蟾蜍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为成员单位。
该公司总经理侯建伟毕业于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研究生学的是生化药学专业,对蟾蜍养殖及药用有深入的研究,他介绍,依照国家2020版药典标准,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蟾毒灵含量大于7%,才可药用,平常所说的7个点指的是这三个主要成分的含量,而平凉蟾蜍这些主要成分含量可达12个点,品质优良。因此,在平凉发展蟾蜍养殖是一个良好的特种养殖项目,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深,后劲足,投资回报率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商引商: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
适宜的气候环境、科学的养殖方法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了招商引资。2024年,花所镇引
进养殖主体,新建苏陈蟾蜍养殖基地1处,全镇蟾蜍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至273亩,整体产业年产值达到1300万元左右。
苏陈村蟾蜍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宁说:“花所镇土壤碱性适中,昼夜温差比较大,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今年我们在苏陈村新建立了150亩地的蟾蜍养殖基地,一期投资约为400万元,并与上海禾黄、陕西东泰、安徽仁和等三家药企签订了回购协议,鲜蟾酥目前均价2.4万元/公斤,产值达300万到500万元。”
改善路网:铺就招商引资“快车道”
花所镇地处崆峒区东部川区,交通便捷、气候温润,适宜蟾蜍生长,泾河治理新增的滩涂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源,花所镇结合产业布局精准谋划推进“四路三十六巷”路网工程,改造提升主干道4条14.7公里、村社道路36条5.9公里,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为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条件。
“今年,我们谋划实施的“四路三十六巷”路网工程,覆盖行政村5个,辐射蟾蜍养殖基地、30万羽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等招商引资项目8个,形成了以路兴产、以路带产良好效应”。花所镇党委书记卢泽潮介绍。
联农带农:创新富民增收“新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集体参股、群众参与模式,花所镇积极引领周边村民加入蟾蜍养殖行列,动员15名群众通过务工学技术,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集体利用土地入股年增收8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向“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聚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59岁的杨维斌是潘口村村民,家中有12亩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及蔬菜等为主,他说:“我在蟾蜍养殖务工已经两年,主要从事蟾蜍养殖和蟾酥刮浆等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加班有补贴,年终还有效益奖,在这干活,农忙农闲都不误事,还能学到养殖技术。”
养殖创收、务工增收模式不仅使当地经济得以发展,且让当地群众通过务工与养殖实现增收,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