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都市生活 > 经济动态 > 正文
    端稳群众“饭碗”让粮食更安全
    2022-10-10 08:44作者: 杨树 路科锋 张亚强来源: 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至:

     新传媒在线网讯(特约记者杨树 路科锋 张亚强)金秋九月,正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走进泾川县飞云镇,随处可见收割机、播种机一派繁忙景象,有收割玉米的、有播种小麦的......群众忙的不亦乐乎。

     今年以来,泾川县飞云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定位和责任,全力以赴抓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飞云镇御农稻香家庭农场是今年注册成立的,负责人牛君萍说:我们毛家村小塬村民小组大部分群众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些老人,种不动地的就进行流转,我家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小农机具好几台,今年共种了近90亩地,玉米就收割了70余亩,前几天还种了24亩小麦,简单的算了一下,今年收入在10多万元。

    飞云饭碗图1.jpg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飞云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始终把撂荒地整治与春耕、秋种相结合,常态化推行撂荒地治理,打出了“排查、宣传、流转”等一套“组合拳”,今年共完成撂荒地治理395亩,实现了全镇撂荒地动态管理、限时清零,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泾川县宝成彩虹家庭农场薛保成,不仅是苹果“大王”还是种粮“大户”。正在收割玉米的薛保成说: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他一边发展果品产业、一边从事粮食生产,共流转了102亩地用来种小麦、玉米,今秋共播种冬小麦60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黑麦和铜麦6号,特别是种植的陇麦671,还承担着平凉农科院的种子繁育,他们以每斤2元的价格回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飞云饭碗图2.jpg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为保障粮食稳产增效,今年飞云镇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围绕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种植作物,先后举办良种推广、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12场次,坚定了群众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441亩,利用无人机实施小麦“一喷三防”1500亩,发放戊唑醇、磷酸二氢钾等农药310公斤、大豆种子2000公斤。

      政策是粮食生产的动力。飞云镇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共发放耕地地力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152.83万元,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积极性,确保了6160亩小麦、4620亩玉米、510亩大豆等农作物的稳产增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700吨。泾水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收割机、拖拉机等生产农机具20余台,今年积极承接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共完成土地深翻6000亩、小麦收割299.7亩,累计减少群众生产成本支出12万多元,切实发挥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飞云饭碗图3.jpg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飞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亚强说:今年以来,我们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任务细化到村、组、户和田块,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巡回指导、联系村领导具体抓和各村负责人全面推动落实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工作机制,联片创建小麦、玉米种植示范点8个,引导4260户群众完成春播4810亩、复种2900亩、冬播7518亩,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金秋时节,飞云大地到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更孕育着明天的希望。飞云镇将把维护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带领全镇广大群众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端稳“饭碗”,让粮食更加安全,努力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根基。


    责任编辑:刘亚星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