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平凉:千年文脉育新篇,围棋之乡绽芳华​
    2025-08-07 18:30作者: 姜慧仁来源: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至:

    新传媒在线网讯(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慧仁)泾水之畔,崆峒山下,黑白棋子的碰撞声穿越五千年岁月,在平凉大地上生生不息。这座被誉为“中国围棋之乡”的古城,正以政策为经、赛事为纬、文化为魂,编织着围棋事业的壮阔图景。从广成子与赤松子的传说对弈,到如今万人围棋活动的蓬勃开展,平凉用实干与创新,让古老的围棋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政策为基:筑就围棋发展快车道

    在平凉的体育档案中,一叠叠厚实的政策文件诉说着这座城市对围棋事业的执着。《“健康平凉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如同为围棋事业量身定制的“成长指南”,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围棋之乡”建设保驾护航。

    “这些政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金白银的支持。”平凉市体育中心主任高鼎拿起一份《关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指着其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围棋普及”的条款说,“从2017年至今,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围棋进校园、赛事举办和场地建设。”

    政策红利的释放立竿见影。在静宁县成纪小学,围棋课已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学校每周开设2节围棋课,还有课后兴趣班,现在全校80%的孩子会下围棋。”校长李建民展示着学生们的围棋作品集,其中五年级学生王梓涵的棋谱被中国围棋协会评为“青少年优秀对局”。这种变化,正是平凉将围棋纳入教育体系的生动写照。

    赛事为桥:黑白世界聚天下高手

    2018年的平凉,因一场围棋盛宴沸腾。“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上,聂卫平九段与韩国名将李昌镐的对局吸引了全球棋迷目光。当两位传奇棋手在崆峒山棋盘岭下落子的瞬间,仿佛穿越千年,与广成子对弈的传说遥相呼应。

    “那是平凉围棋走向世界的标志性时刻。”市围棋协会主席周为至今记忆犹新,“武宫正树九段看到棋盘岭的天然石棋,惊叹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八段棋手华以刚说,平凉的围棋文化底蕴,在全国都属罕见。”同期举办的世界道教名山围棋发源地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共同论证了平凉作为围棋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为“围棋之乡”增添了厚重注脚。

    从国际赛事到本土品牌,平凉的围棋赛事矩阵日益完善。2020年10月,第34届“甘肃银行・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期举办,成为当年全国首个获批的全国性业余围棋赛事。“22个省区市的240名棋手齐聚平凉,那一刻我们既紧张又自豪。”赛事总监马小军回忆道,为了做好防控,组委会准备了1200个口罩、80瓶消毒液,每盘棋后都对棋盘棋子全面消杀,最终实现“零感染、零投诉”。

    更令人瞩目的是“崆峒杯”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的崛起。2021年5月,首届赛事成功举办,拉开了全国女子业余围棋专项赛事的序幕;2023年7月,第二届赛事规模升级,吸引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35名棋手参赛。而2024年第三届赛事中,上海棋手陈思以9胜1负的战绩夺冠,成为中国首位女子业余7段棋手。“在围棋之乡创造历史,这份荣誉格外珍贵。”陈思在颁奖仪式上动情地说。赛场内,68岁的平凉棋手王淑萍与4岁半的王嘉卉同场竞技的画面,更是成为诠释“围棋无龄界”的温暖注脚。

    文化为魂:千年故事焕发现代活力

    华亭市的烂柯山上,一块刻有“王质遇仙”传说的石碑前,常有游客驻足沉思。“我们挖掘整理了12个本土围棋传说,让静态的遗迹变成动态的文化。”市文旅局副局长徐爱平介绍,《问道崆峒——平凉围棋文化探微》《围棋与平凉》等书籍出版后,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文化名片,其中平凉围棋协会会长周为著作的《围棋与平凉》更是填补了地域围棋文化研究的空白,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篇。

    在柳湖公园左宗棠对弈遗址旁,平凉市传统协会长、原围棋协会顾问朱国勇不仅爱好围棋,还是一名围棋文化研究者,他经常和棋友来此一游。“左公当年在此与幕僚对弈,留下‘观棋不语真君子’的佳话。”他指着石桌上的棋盘说,“现在经常有人来这里观赏、下棋,最小的几岁,最大的几十岁,围棋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

    这种文化浸润催生了独特的“平凉现象”:全市22所学校开设围棋课程,培养出3名业余5段少年;老年大学的围棋班一座难求,60岁以上学员占比达40%;企业围棋联赛吸引23家单位组队参赛,员工参与度超85%。“围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四进’活动让围棋真正融入市民生活。”周为拿出一组数据:目前平凉围棋人口超15万,占总人口的1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普及为翼:从娃娃抓起的传承之道

    崆峒区实验小学的围棋课堂上,10岁的马悦正在与AI对弈。屏幕上,她的每一步棋都被实时分析,系统用动画演示“最优解”。“这是我们引进的智能围棋教学系统,能让孩子快速理解棋理。”围棋教师李婷说,学校还与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围棋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已有87名教师获得围棋教练员资格。作为西北高校围棋师资培训的先行者,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国围棋培训机构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首批全国围棋师资培训试点单位。

    这种“专业+智能”的模式成效显著。在2024年甘肃省青少年围棋锦标赛上,平凉代表队包揽少儿组前六名,其中3人是实验小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思维培养。”校长王学文深有感触,“学围棋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许多优秀的围棋爱好者学习也特别优秀。”

    在乡村学校,围棋同样生根发芽。庄浪县通化中心小学地处山区,2019年开设围棋课后,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以前上课总有人走神,现在下棋能坐3小时不动。”教师王芳说,学校组建的围棋队,还在市级比赛中击败了城区名校。

    至今年,平凉已有100多所学校开展“围棋进校园”工作,其中29所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全国围棋特色学校”,在校学习过围棋的师生已达三万人。平凉市老年大学的围棋教学已开展三年,百余名退休人员在这里学习、热爱并积极推广围棋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协会为纽:凝聚力量促发展

    成立于1989年2月的平凉市围棋协会,是推动当地围棋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6月成功注册后,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会员60多人。在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平凉于2019年成功获批“全国围棋之乡”。

    多年来,协会精心打造特色赛事,2018年首创的“平凉市女子围棋大赛”,以及后来的“平凉大学生围棋联赛”“平凉混合双人大赛”,作为市级精品赛事坚持每年举办,多次受到中国围棋协会表扬。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培养等级裁判员和围棋教师120余人,围棋二级社会指导员320人,为围棋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政策扶持到赛事引领,从文化挖掘到普及推广,平凉的“围棋之乡”建设正步步为营。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崆峒山,棋盘岭的石棋与体育馆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在此共鸣。这座城市用黑白棋子书写的故事,不仅是体育的传奇,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在平凉,围棋早已超越胜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传承,一曲永不停歇的千年咏叹。


    责任编辑:张镜镜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