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0
新传媒在线网讯(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慧仁)崆峒山下,古老泾河岸边的晨雾还未散尽,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体育馆喊杀声已经响起。7月25至26日,第七届“甘小侠”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在这里燃情开赛,1200余名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武者,用拳脚书写着对中华武术的热爱,让这座武术之乡在盛夏时节激荡着青春侠气。
赛场之上:少年侠气展锋芒
“哈!”今年8岁的朱璟雯是平凉铁路小学的参赛运动员,别看年龄小可表演起武术可真是有模有样。她说,这是她第二次参加“甘小侠”武术比赛,今年放暑假以后就一直坚持训练。朱璟雯学习武术第3年,年年进步很大,她说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勇敢、更自信了,希望此次比赛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以后还要参加更多的比赛!
“杀!”随着一声清脆的呐喊,16岁的史博宇手持长剑划过一道弧线,剑穗在空中划出利落的弧度。这位来自甘肃省体工第一大队的少年,十年武术生涯让他的眼神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在自选剑术项目中,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收势时剑指苍穹的瞬间,场边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甘小侠’,每次来崆峒山都像朝圣。”赛后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这里的气场能让我更专注。”
赛场里,兰州七里河小学的马伊凡正进行长拳表演。这个四年级女孩扎着两个小抓髻,一招“弓步冲拳”刚劲有力,小小的身躯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当裁判宣布她获得该组别金牌时,她激动地跳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每天早上六点就去武馆训练,冬天手冻得通红也没想过放弃。”这枚金牌,是她日复一日在校园武术馆里,对着镜子矫正动作的最好回报。
来自陇南的19岁少年胡正浩压轴出场,他的枪术表演如蛟龙出海,枪尖的红缨在阳光下闪烁。九岁开始习武的他,主修枪剑与自选长拳,这次特意带着师弟们来感受崆峒武术的底蕴。“老师说,真正的武者既要练技艺,更要修心性。”他收枪行礼时,目光扫过场边“自强不息”的标语,神情郑重。
幕后之间:温情护航武术梦
颁奖仪式上,兰州七里河小学的张晨曦接过“优秀运动员”奖牌时,悄悄向台下挥了挥手。人群中,教练马龙眼含笑意——这位来自天水跃动武馆的教练员,这次带着12名队员参赛,每天凌晨五点就起来检查器械,晚上帮孩子们热敷放松肌肉。“有个孩子想家哭了,我就陪他聊武术家的故事,”马龙的手机里存着孩子们训练的视频,“看到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比自己得奖还高兴。”
赛场边的医疗点,平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师付小凤正帮小选手处理擦伤。她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准备药品。“有个新疆的小姑娘练拳时崴了脚,我帮她冰敷时,她还念叨着‘能不能继续比’,”付小凤说,这些孩子对武术的执着让她深受触动。两天赛事里,有3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检录、引导、后勤等岗位,用细致服务守护少年们的武术梦。
裁判席上,西安体院武术学院院长李正恩教授连续两天端坐台前督阵,每场比赛都认真记录动作细节。“有个孩子的太极剑虽然动作稚嫩,但韵味很足,”他在评分表上写下评语,“我们不仅要看成绩,更要发现有潜力的好苗子。”这位大会总裁判长在宣布成绩时,特意提到了几位虽未获奖但表现亮眼的小选手,鼓励他们“坚持下去,未来可期”。
育人之外:武术之花遍地开
平凉云将武术俱乐部的何文俊站在领奖台上,胸前的奖牌映着阳光。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甘小侠”,从最初的怯场到如今的从容,武术带给这个14岁少年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以前我总爱发脾气,练武术后知道了‘克己’的道理,”他说,教练常讲崆峒武术“内外兼修”的理念,现在遇到难题会像练扎马步一样沉下心来。
来自兰州七里河小学马伊凡的演武照片近日成了班级家长群的最美靓照。这所百年名校以“幸福教育”为理念,武术队成立五年来,已有30余名队员在省级赛事中获奖。“每天大课间,全校两千多名学生一起练拳。”马伊凡的教练赵晓云说,“我们不追求每个孩子都成武术家,但希望他们能通过习武学会坚持与协作。”
闭幕式上,副市长丁富强的话语掷地有声:“要让武术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阶梯。”当他宣布大会闭幕时,孩子们纷纷举起奖牌合影,夕阳为巍峨的崆峒山镀上金边,少年们的笑声与远处的拳风交织在一起。这场盛会落幕了,但那些在汗水中淬炼的坚韧、在切磋中收获的友谊、在传承中厚植的文化自信,已悄悄在少年们心中种下种子,等待着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