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 新思想

新发现 新征程

客服电话

0933-5937070

  • 首页 > 图说世相 > 正文
    甘肃平凉: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2017-03-23 21:23作者: 刘咸平来源: 西部第一视觉传媒网
    分享至:

      平凉市地处甘肃东部,属于大陆性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年蒸发量达1379毫米,干旱发生频繁,为首要灾害。可谓是“十年九旱,五年两大旱”。

      全市耕地面积40多万公顷,其中山地占77%、塬地占14%、川地占9%,灌溉面积不足10%,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市65%的常住人口在农村。由于干旱缺雨靠天吃饭,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制约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平凉市农业科技人员在与旱灾的长期斗争和科研探索中,2005年试验引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发了旱作农业的重大突破。正如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讲:“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

      2005年在静宁试验种植玉米19.5亩,亩产达到560.4公斤,比露地未覆盖增产51.7%;2016年试验扩大到崆峒、泾川、庄浪、静宁4县(区),面积6375亩,平均亩产626.5公斤,较露地增产68.7%;2007年全市6县(区)示范推广7.28万亩,在全市遭受60年一遇特大干旱、部分春播作物无法下种、冬小麦严重减产的情况下,平均亩产708.8公斤,较露地玉米增产62.5%,籽粒和秸秆亩产值1378元,较露地玉米亩增产值415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显著的抗旱作用和增产效果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曾撰文说:“2007年,甘肃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我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静宁县调研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农学博士生导师尚勋武说:“由国家审定的一项良种,研究人员至少研究十多年时间,目前增产幅度大约是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幅度达到20%左右,而甘肃省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可以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相媲美!”

      2016年平凉市旱作农业项目在7县(区)102个乡镇实施,涉及1336个村7339个社的24.21万农户,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231.08万亩。其中秋覆膜面积178.3万亩,顶凌覆膜面积52.78万亩;全膜玉米面积140.91万亩,平均亩产616.59公斤,玉米总产量为86.89万吨,总增产值3.72亿元。全膜马铃薯面积90.17万亩,平均亩产1870.05公斤,较露地马铃薯增产率24.75%,马铃薯总产168.61万吨,总增产值3.43亿元。

      截止2016年,全市累计推广全膜种植1351万亩,其中玉米全膜沟播种植878.17万亩,平均亩产702.85公斤,增产28.55%,总增产129万吨。

      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2017年平凉市全膜任务230万亩,其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124万亩,马铃薯106万亩。秋覆膜170万亩,顶凌覆膜60万亩。又是一年春好时,顶凌覆膜工作在全市个县(区)全面展开,东部的灵台县已经结束,中西部的县(区)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掀起顶凌覆膜工作热潮。

      作者简介:刘咸平,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摄影30年,在全国和省、市刊物和摄影大赛发表和入选作品400多幅,获全国和省市奖40余项。

      2012年2月15日在《平凉日报》整版刊登;2012年5月在平凉文联等单位举办的“魅力平凉”摄影展中获二等奖;2012年9月入选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摄影展;2012年10月入选甘肃省第18节摄影展;2013年11月在《甘肃摄影》第3期发表:2014年2月在平凉市政府举办的旅游摄影展中获2等奖;2014年7月以《端灯》作品为代表被平凉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凉市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崆峒文艺奖”;在甘肃摄影网等国内多家网站和众多名家博客转载。

    责任编辑:视觉传媒
  • 推荐阅读
    最新图文
    新闻资讯
    都市生活
    影视文化
    便民服务
    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