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窗外满是初冬肃杀的寒意,但在杨柳先生的居所里,我感受到的,却是他在轻言细语的讲述中传递给我周身通泰的温暖。在这样一个鹤发童颜睿智通透、年届耄耋之寿的老人面前,聆听他对自己身世经历的回忆和对一些世相的评说,我内心荡起层层涟漪。
民国十八年,陕西遭遇旷世罕见的年馑,为寻找生机和活路,杨柳先生的父亲孤身一人满怀凄楚挥别故土陕西宝鸡的贾村塬,颠沛流离,辗转来到甘肃平凉才得以存身,嗣后成了庆春堂药店的相公,又经过一段曲曲折折的磨砺,终于在四十里铺镇成家立业,并独立开起了自己的药店。到杨柳1940年出生时,家里的光景已经好起来了,街道里有店铺,川道里有了十多亩耕地,小日子也算是滋润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3岁时,母亲遽然早逝,由于当时他年纪太小,至今,他的脑海中竟然找不到对于母亲的点滴印象,母爱的缺失,是他此生最大的憾事。1948年,他刚满8岁,有天夜里,父亲不分巨细给他叮嘱了好多事,他几乎全是心不在焉地应付着听,万万没料到,这是父亲的临终遗言,第二天,父亲与世长辞。安葬了父亲,他成了无父无娘的孤儿,只好寄居姐姐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店铺关张了,无人精心照料侍弄的那些耕地一点微薄的收成是他唯一的生活依靠。短短几年内,父母相继离世,小小年纪便痛失怙恃,这让杨柳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严酷、人生的不易、世事的艰难,也让他坚定地认准了通过刻苦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多舛命运的奋斗目标。当命运把与年龄极不匹配的成熟强加于少不更事的杨柳身上,对他而言,幸与不幸,真不好下结论,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在杨柳身上,并无不妥。
打发着艰难的日子,以弱小之躯背负着本不该属于他的重重压力,他读完了小学,1953年,考入平凉师范简师部,1955年毕业。有机会保送升中师,但丧失了经济来源的支持,当老师,实习时年龄和个头都比他大的学生刁难欺凌的情景让他心有余悸,最终,年仅15岁的杨柳接受分配,到平凉专区新民剧团(后改为新陇剧团)从事乐队及作曲工作。那是个人才奇缺、对参加工作没有严格年龄限制的年代,以这样小的年纪走上社会自谋生路,这在当今同龄的还在父母羽翼下撒娇的孩子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以15岁的年纪登上自己人生的舞台,杨柳注定要用一生的心血、用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来抒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给岁月沉淀出一段如歌的行板。
从1957年他在《西安戏剧》上首发小品《如此报仇》起步,在新陇剧团期间,他创作的多个小戏曲在有关刊物发表,为十余部秦腔和眉户剧作曲。搞作曲,得益于他自小对秦腔的热爱,诞生于大西北的秦腔,融入于西北人的血脉,杨柳在热爱中感悟,在感悟中如痴如醉地迷恋秦腔剧的音乐,在继承中寻求创新,为固有的程式不断添加新鲜灵动的音乐元素,由是,他通晓了秦腔剧音乐创作的精髓和要旨,他为秦腔《杨八姐盗刀》创作的音乐,在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汇演时获金质奖章。1964年,他被组织上抽调去泾川参加了几个月的社教,地区的一位大领导与他同在一个工作队,很欣赏他的才干,社教结束返回平凉,他想调换单位,斗胆去找那位和他交往并不深的领导,领导也觉得地区文工团更适合他发挥特长,一支烟没敬,没送一分钱的礼,事儿很快就办成了。当年,他调入平凉地区文工团,先后担任乐队队长、业务组副组长。在文工团的14年内,他为多部歌剧、小歌舞和一些应时宣传剧作曲作词,担任《长征组歌》等一些大型歌剧和京剧《龙江颂》的乐队指挥,随团多次赴外地演出,这些工作都是在文革期间政治气氛极不正常、文艺界许多人如履薄冰般谨小慎微过日子的环境下完成的。当初,发表剧本,为戏剧作曲,刊物上、海报上,他用的全是笔名杨柳,以至到现在,几乎没人知道他的本名叫杨瑞麟,连身份证上也是笔名取代了本名。
在两个艺术团体的23年中,感受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他像个饥不择食的饿汉,刻苦努力学习各艺术门类的知识,又在实践中强化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潜伏在他身上的艺术细胞被成功地激活了,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喷发期。多年间,利用下基层演出的机会,他深入民间,广泛地和那些各有所长的民间艺人进行交流,他发现高手真的在民间,鲜活的、接地气的、富于生命力的艺术扎根在老百姓中,由此,他萌生了搜集整理民间文艺的念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念头和选择,才有了若干年后,他为我们奉献的一部部平凉民间文艺集大成的杰作。如同高尔基一样,没有上过大学的杨柳,是在社会这所包罗万象的学堂里,在向各个层级的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学习、汲取他们的艺术才华的过程中,读完了他人生的大学。
到1978年,在艺术团体待的时间久了,他对这种环境中的嘈杂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上的无所适从感到厌倦,又想改变环境了,又是向心地宽宏的领导提出要求,没费多少周折就如愿调入平凉地区群众艺术馆,先后担任群众文化辅导组组长、业务副馆长。进入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他有了比先前对平凉民间文艺进行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更为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他后半生精彩的人生帷幕由此拉开了。经常下乡出差,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根据一些断断续续的线索,向能打听到的民间艺人讨教,去记录他们说唱的民歌民谣、典故传说,考察了解各处的民情风俗,在自己热爱着的这些行当,杨柳乐此不疲地奔忙着。那个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还处于模糊、不为大众所知晓阶段,但他敏锐地意识到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他在以前搜集到的零散资料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到对平凉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这座艺术富矿的采掘上。以来自佛教语的执念一词,概括杨柳先生的刻苦努力精神,再恰当不过了。数年时间内,他搜集整理民歌500多首,负责编印了《平凉民歌集成》,并协助多个县完成民歌卷集成。在历尽艰难的奔波中,他经受的磨难、艰辛、委屈、误解,难以用简单的文字能够数说清楚,我们略去这交织着欣喜欢乐与沉重酸楚的一页,收获到丰硕的劳动成果,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由他主持编写的《平凉民间器乐曲集成》《平凉戏曲音乐集成》和参与编写的《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平凉春官诗》、他撰写或选编的《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平凉小曲子戏唱腔曲牌选》《平凉小曲子戏剧本选》《平凉民俗》《平凉小曲子》《泾渭花儿研究》相继问世,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多部辞书、志书、丛书的编篡,编撰脚本的多个舞蹈剧、设计并作曲的打击演奏曲分获各类奖项,有多件作品被有关书刊收录。其中他独立编写完成的《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囊括班社分布、艺人传承诸方面,收录剧目1000多折,曲牌100多首,堪称平凉唯一的一部地方剧种小曲子戏的百科全书。如果不是杨柳先生呕心沥血完成这部力作,平凉地方剧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会蒙受怎样的损失,是不难想象的。起始学历不高的杨柳,锲而不舍做成了众多高学历的人望尘莫及的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内容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在钦敬他的同时,实在应该透过表象思考些什么。
已步入晚境的杨柳先生,回溯盘点自己的过往经历,有三件事最让他引以为豪:对平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参与了《平凉地区志》的编篡、编著《平凉民间歌曲集萃》。在此,需要特别提及后面两件事。1985年,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发文,任命他为平凉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开始筹划《平凉地区志》的编篡工作。到后来,他担任《平凉地区志》的副总篡,重点完成了“近现代人物志”“人民生活”等内容26万余字的编写。历时十多年时间,他与他人联袂完成、于2015出版的300多万字的《平凉地区志》,是继明代赵时春修编《平凉府志》463年后,面世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凉地方志书。平凉人民应该感念他和其他的编志者,是他们劳心劳力,让平凉四百多年的历史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和记录。2019年,倾注了杨柳先生大量心血的《平凉民间歌曲集萃》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这本书的成书,他做了40多年功课,当年,他和一帮志同道合者为了搜集记录散落在平凉境内的民歌小调,提着简易的录音机,拿着纸笔,如同先秦时的“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的“采诗官”一样,深入民间采集民歌,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就是靠这样落后的采集方式得以收集,又经过艰苦的辨识、修改、合理润色,才有了一部沉甸甸的书稿。为了让这些有“活化石”之誉的民歌早日出版,有平凉民俗文化“活字典”之誉的杨柳先生,不顾年事已高,靠执念开始在电脑上自学作曲软件,歌名、采集者、演唱者、调名、拍号、音符、时值、高低、小节线、终止线、连音线等等,每掌握一种输入法,他都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500多个页码的厚重之作,就是他抗拒着疾病的袭扰,一下一下敲击出来的。如果这些细节不能感动我们,我们还会被什么感动?更值得我们敬佩的是,杨柳先生在采集平凉民歌的过程中,发现平凉民歌其实是可以和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相媲美的另一种形式的花儿,他当初起名叫“关陇花儿”,后经和业界同道反复斟酌,定名为“泾渭花儿”,他为此在多家媒体发表了相关论文,并撰写了十多万字的专著《泾渭花儿研究》,为泾渭花儿争取到了一种身份认证。从此以后,平凉民歌不再是散布乡野无门无派的山歌小调,而有了一个很响亮的名称:泾渭花儿!这一名称的获得,杨柳先生功莫大焉。原平凉市文联主席李世恩在为《平凉民间歌曲集萃》作的序中,对该书作了高度评价:“认真阅读这一首首沾满泥土气息和草木馨香的民歌,‘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保存这些民歌,是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向历史、向乡土、向艺术的集体致敬!”2022年,《 平凉民间歌曲集萃 》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平凉文艺家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殊荣。这份荣耀属于杨柳先生,也属于平凉。
以前提到“著作等身”一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这只是用来对那些名家大腕的创作业绩进行评价的,但在我看来,用这个词向杨柳先生致敬是非常恰切的,他大半生创作的手稿,何止等身!作为平凉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正是有了多才多艺、富有天赋的杨柳先生的不懈努力,平凉的文化苑囿才保存了许多濒临消逝的艺术瑰宝,一些文化传承才有所依凭。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柳先生艰辛劳作贡献给平凉的文化财富,一定会日益显现出不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拥有多个头衔、多个身份的杨柳先生,虽然已是84岁的高龄老人了,但你走近他,会发现年龄在他眼中只是个数字而已,桑榆向晚,旷达超然,是他的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生活态度。除了受邀不得不去参加的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他慢慢淡出了好多无意义的社交圈子,每天自得其乐地写他的诗文、哼他热爱的曲子、挥洒他钟情的书法,要么,像小青年一样骑着摩托上街购物兜风、会亲访友,平静的日子充满优雅浪漫的韵味,先生的人生进入到如此境界,能不叫我们羡慕并为他喝彩吗?做人做事到杨柳先生这个份上,一生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