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1
■平凉日报记者 姜慧仁/图文
2003年6月10日,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一代代青年学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的人生奋斗融入国家西部发展的大局之中。20年来,他们如平凡的星光灿烂了西部星海,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闪烁着“青春”的熠熠光芒。平凉市委宣传部干部成金虎就是2003年首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坚持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优秀志愿者之一,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十周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与新华社的同行一起采访了他。
6月8日晚,刚下班回家的成金虎就被记者堵在小区门口。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首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优秀志愿者的故事呈现出来。
成金虎是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科科长,2003年他大学毕业时恰逢国家首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那个许多人向往“东南飞”的年代,成金虎选择了西部行。2003年,成金虎作为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支教老师到平凉市泾川县高平中学开展志愿服务。
支教期间,成金虎敏锐地发现学生中有很多的学生都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等长辈照顾,老人虽说能保障孩子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对孩子的教育与心理关怀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叛逆年龄段变得更加逆反、迷茫、彷徨。成金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积极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广泛的调研,撰写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异常成因分析》调查报告,并有针对性的创办了泾川县第一个中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主持“心灵驿站”工作期间,累计接待来访来信2700余人次,回信3600余封。为这些孩子重新树立了学习与生活的自信,校正了人生的航向。
咨询的学生不仅有许多的本地学生,还有许多来自新疆、内蒙以及省内其它城市的学生,他们通过书信述说着自己的麻烦与苦恼,成金虎会以老师的身份为他们指点迷津,大量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克服了心理障碍,一个名叫小花(化名)的新疆学生说,我是从同学的信中得知心灵驿站的老师都是学生知心朋友,因此特别来信述说自己的烦恼……
在成金虎收藏的信件中,有两封用作业本黄色封皮制作的信件特别醒目,成金虎说,这些孩子大多家庭困难,他们连买个信封邮票的钱都没有,但这些没有难住这些聪明的孩子们,他们用作业本封皮、演草纸等制作信封,有的还用包装纸写信,由此可想而知,那些孩子生活有多艰难。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调动工作。
志愿服务期满后,成金虎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扎根西部,留在了平凉。20年来,他从乡村的支教老师到县法院书记员、纪检干部,再到市委的宣传干部,每一次工作调整他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努力出新出彩。这其中的无偿献血就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成金虎接触了无偿献血,从此他便和无偿献血这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更好的宣传无偿献血理念,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参加无偿献血,他和志同道合的“血友”们共同组织创建了平凉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宣传、拓展各类公益活动。这支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几十人、几百人,直到现在遍布全市七县市区的1400多人,这1400多名志愿者就一个巨大的移动血库,时刻守护着平凉城乡人民的临床用血需求与生命安全。如今平凉,每年无偿献血可达16000多人次,年献血总量已经达到570万毫升,完全可以保障全市每年约450万毫升的用血需求。他们共同倾情打造的“平凉血缘”也成为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圈内最为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
20年来,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成金虎的精神血脉,他不仅是热心宣传的志愿者还是积极的献血者,他个人累计无偿献血26次、单采成分血1个治疗量,献血总量近10000ml。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部卫生局联合表彰并授予2018至2019年度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
“这个献血量相当于把自身的血献了两遍。”平凉血站站长常彩业说,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体内血液的重量约占自身体重的7%-8%,像成金虎这样体重的人,外周血中血液总量大概在4000ml左右,而他的献血总量超过自身外周血总量的两倍还多。
成金虎的汗水与心血,给经济欠发达的平凉做出优异的付出与奉献,也给贫穷的西部带来了发展与希望,他本人先后荣获“市级优秀公务员”“甘肃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银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