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6
新传媒在线网讯(郭惠民 文/图)在甘肃平凉市,提起赵铁军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一说起崆峒古镇农耕文化展馆的泥塑人物组图《喜迎亲》,凡看过《崆峒黄酒酿造流程图景》的人都念念不忘。
今年53岁赵铁军是平凉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职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钟情泥塑制作18个春秋,在工作之余经常“玩泥巴”,搞创作。他捏制的泥塑作品以人物头像见长。每到星期天、节假日,赵铁军经常被朋友和泥塑爱好者邀请去捏人物头像,他创作捏制人物头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泥塑“达人”赵铁军。
走进赵铁军家,客厅里茶几、书柜、阳台、窗台上到处摆满了他创作捏制的泥塑人物肖像,就连一间住人的卧室也被腾出来,地上和床铺全摆放满了乡村泥塑人物作品。
18年坚持创新制作人物泥塑
赵铁军泥塑的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相声泰斗马三立、著名笑星演员葛优、宋小宝,世界著名影视演员玛利亚.梦露等人物头像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赶牛耕田耱地、割麦子碾麦、扬场晒粮、牛窑里铡草、乡野看护庄稼、山沟放羊、小河边洗衣服、碾盘上读书写字、妇女结伴比赛掐草编、农家大院里喜迎亲……以生活中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百姓生活为素材,融入自己仁厚达观、亲近乡土的生活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赵铁军泥塑艺术。
驼背的叼烟袋老汉、推独轮车农民伯伯、荷锄归来的村妪、专心致志的木匠、铁匠,仰天拉胡琴的艺人、吼秦腔的老大爷、自娱自乐唱歌的大叔大妈、憨厚愚顽的玩童等,或率真随性,或古拙纯朴,或仁厚良善,或开朗达观,眉眼欲动、神采飞扬。特别是赵铁军泥塑的《推磨》、《挖洋芋》、《打铁》、《耱地》、《做木活》等生活图景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有的泥塑人物细腻逼真、有的人物粗犷豪放、有的人物夸张抽象,有的人物传神风趣。独具特色的民俗、农耕人物形象,无不散发出黄土高原地域民风淳厚的乡土气息。
在和赵铁军交谈中,笔者追溯到他钟情泥塑的源泉,自小在泾川县党原乡湾口村生活,少年时期最好的娱乐就是玩泥巴。后来学习成绩优秀的他考上了医学院校,毕业分配在平凉市人民医院工作。学过人体肌肉骨骼构造的赵铁军,工作之余用橡皮泥试着捏人体构造,以此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水平。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历练,赵铁军走上医院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之余,更加激发了赵铁军用黄泥土创新制作泥塑的热情。每个星期天,赵铁军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人物泥塑创新制作中。18年来的坚守,创新制作各类泥塑人物近2000件。
《喜迎亲》被农耕文化展馆永久收藏
“塑的真好,传神、逼真极了……”
2017年7月,中国.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期间,甘肃平凉崆峒古镇农耕记忆展馆里,一拨又一拨的省内外游客,围着泥塑人物组图《喜迎亲》看不够,手机、相机拍不停,啧啧的赞叹赞叹声不绝于耳。
“泥塑巧手”赵铁军为农耕记忆展馆创作捏制的《喜迎亲》泥塑组合作品,有30个人物,场景分为娶亲、送亲、迎亲、鸣炮、新人拜高堂、喜庆宴待客、唢呐手吹奏、庆贺等,展示了乡村婚礼场上的宏大场面和喜庆气氛。成为乡村记忆展馆的一大亮点和看点。
这组《喜迎亲》泥塑组合是赵铁军根据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经历而创作的,历时一个月创作捏制完成的。作为崆峒文化旅游节展出的艺术品,将永久保存在农耕记忆展馆中。
2018年1月,赵铁军又被崆峒黄酒酿造厂邀请去创作《黄酒酿造流程图景》。从泥塑用深井水、制麯、拌料、入窖、起窖、蒸馏、出窖、品酒、装坛、运送、销售等多个图景,真实再现了粮食酿酒的全过程。使许多老百姓了解了崆峒酒文化,认识了赵铁军的泥塑,作品受到当地民众的追捧。
传承好泥塑文化
业余时间坚守泥塑创作18个春秋,赵铁军的泥塑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注重人物面部的特点、细节雕琢和衣服装束。“我之所以选择创作乡村记忆的泥塑人物,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一段生活在我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乡村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现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没有见过,有更多的年轻人不知道,创作这些接地气的泥塑作品,记住那段艰难乡村生活的悠悠岁月,让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赵铁军创作捏制的《年轮》、《收洋芋》、《伙伴》、《掐草编》、《自乐班》、《唱响改革开放的最美心曲》等泥塑作品为参加省市文化创意作品展览做准备。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生产、生活场景被泥塑艺人用一把把黄土泥捏制出来,勾起了观看者浓浓的乡愁。
泥塑已被列为平凉市崆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铁军说:“我想用黄土泥把平凉文化“塑”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凉民俗、乡土文化,也希望泥塑这门手艺能发扬光大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赵铁军结合现代人对美感的要求,创新了泥塑技艺,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富有生机的作品。
随着技艺愈发的精湛,赵铁军的泥塑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2016年,他参加了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泥塑人物《皇帝问道》荣获制作技艺奖。随后,他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文华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中国平凉崆峒山文化旅游节艺术品第一次展览。让来自省内外的更多游客记住了平凉赵铁军的泥塑。甘肃武威市、宁夏银川市泥塑爱好者曾经在2018年8月和9月份多次慕名而来商谈,定做乡土民俗人物和农耕人物泥塑,不但要求批量制作,而且开出不菲的经济报酬,赵老师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他告诉记者:“作为泥塑爱好者,追求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和奋斗目标”。
作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后,赵铁军积极参加省、市、区展览和赛事,在交流艺术创作心得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泥塑人物创作。赵铁军表示:“手工泥塑人物非常令我着迷。我想将这种美好的艺术分享给大家。而大家对我的作品提出的意见,也会促使我的创作不断进步。”
如今,担任崆峒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赵铁军坦言:他有责任有义务把泥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把泥塑文化弘扬好、传承好,用一把把黄土泥“塑”出浓浓的乡愁。